新闻动态
导师/舍得之间
今天,没有序引,没有章节,直接开讲。
当今爱诗之人,无不知晓那句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蘅塘退士(孙洙)所编《唐诗三百首》,或许是对二千多年前的“诗三百”的致敬,更是对一千多年前的大唐诗意,抱以凝视。而我们今天读《唐诗三百首》,或许,只是为了提纯我们的中华血脉。
《全唐诗》遗存五万首,能选出三百余,也是一种用心。它对我们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种潜移默化。不仅仅是幼林启蒙,更是一种言传身教。为什么今天的人不会写诗了,因为,这种诗语感被所谓的“白话文”稀释了,冲淡了。从幼教开始,那种诗吟的感觉,就找不到了。
所以,要想学写诗,第一步就是要找回“中国味儿”。也就是,寻回诗感。什么是“中国味儿”的诗感?就是在语言上,尽可能的精炼化、尽可能的节奏感、尽可能的含蓄说、尽可能的赋比兴。所以,所谓写诗,其实就是一种语感的审美化、认知的通透化、思维的高端化。
诗人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语感不同。而对写诗最大的障碍,就是“白话文”之语感。我们今天必须要有足够清醒的认知,所谓“白话文”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推广。那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语言惯性,是一种本能的、原始的、未经文明洗练的语言表达方式。
白话文的语感习惯,其实就是掺有“杂质”的语感。语言,落实在字形上,错画也,象交文,作“纹”以字(语出《说文》),就被称为“文”。语,是一种含义之声,但有意向,即可以脱口就来。而文的概念,仅仅脱口而出声是不行的,还需要落地有形。语是意声,文是意形。
从语声到文义,是一种文明等级的跨越。文,是“语”的一种凝练和提纯,而不是语音完整复制。提纯度越高,“文性”越强。提纯后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文”。所以,我们应该更新一种观念,就是所谓“文言文”,不是意味“古”,而是对语言“文性”的提纯与增强。
所谓的“古文”,或称“文言文”,年代意义并不重要。“古文”与“今文”真正区别,不是字形变化,也不是读音差异,而是,文的“纯度”之不同。文字形状,有迹可循,从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隶书、楷、行、草书等,变化过程,是一种血脉不断的丝滑演化。
汉语言读音,虽然繁复多样,方言无数。但是,终归在“四声”之规统之下,合辙分韵,音韵有归。方言的障碍,被“四声”之切韵完美解决。所以,汉语字形与读音,都不是隔绝“古”与“今”的障碍。所以,就辨识而言,古文字,尤其是先秦之文,形与音皆不是障碍。
我们今天读不懂“文言文”,认为那是“古汉语”。所以,读古文著作的时候会发现,在“原文”之后,都附带有“译文”。既然号称世界上唯一一个,五千年来文脉不断的民族文化,为什么读自己先民的文章,还需要翻译了?那还是咱“自己家”的文字语言吗?究竟是哪里出了错?
在“古代”(民国之前被定义为“古代”),可以说,只要进学堂,人人书法家。只要读过几年私塾,人人皆诗人。甚至,六七岁的童子都可以传诗于千古。古代的神童不计其数,至少在现代人标准看来,那都是神童。你看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那《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作者车万育和李渔,都是清朝人。清之前呢?幼儿们是如何“音韵启蒙”的?我们试看一下《论语》的语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吟哦咏诵之,是不是有一种诗感在流淌?
再看《孟子》一段原文“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先不要管这语义,只品味这样的语感,是不是一种“诗”的感觉?“古文”特点,不仅仅是凝练性,其实,更有韵律性,节拍感。
其实所有的古汉语,都带有“诗性”。尤其你注意到“四言语”是最常用到的,四言铺陈,也是举目皆是,比如我经常举例的《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些都是典型的诗性语言。四言,也叫“诗经语”。
我讲这些的目的,不是过问历史的是与非,因为那些太沉重,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只想阐明,我们的诗学真味,应该在哪里。现代人学诗,为什么不容易找到“诗感”。原因是,我们汉语言的血脉,需要恢复,需要提纯。我们被误导,偏离了本真,偏离了诗性,偏离了诗源。
某一时刻,我们突然想写诗了。这种想法太正常了,因为,但凡是人就有情感,但有情感,就需要情感之流动。而表达情感的语言,最美的就是诗语。不论什么样的情感,哪怕很负面的情绪,如哀伤、愤怒、苦闷、孤独寂寞冷等,只要美学化,就会转化为对人有益的情感营养。
想写诗的“想”,是一种情感驱动力。为了落实这个“想”的实现,就需要理性手段了。所有的艺术创作,其实都有一个“情感冲动力”,这个冲动力的本质,其实不是情感本身,创作过程中,那原本的“情感”为何物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这情感所赋予的审美力。
也就是,最终促成作品完成的,并不是情感,而是,审美力。任何艺术创作,都无例外。喜怒哀乐的情感本身并无价值,真正的价值,是表现它们的美学力量。所以,每当我们遇到情感波动的时候,不论什么性质的情感,都要想办法,习惯性的把它转化成“美学”的驱动力。
对诗人而言,这特别重要。尤其是,当你们遇到负面情感冲击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我今天的话。转化,把它转化成美学驱动力。也就是,把它转化成一件美学作品。具体的说,就是,这个时候,别去咆哮,别去流泪,别去唉声叹气,而是,去创作。不论是绘画或者写作,都行。
学会这样的“转化功夫”,比你写出多少惊世作品都重要。因为,这才是诗学可以养人的秘密。诗让人活的有质量、活的高寿、活的有意义。也因此,真正的诗人,都是大智慧之人。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真诗人,可以被害,但绝不会自尽。所有轻生的诗人,都是伪诗人。
诗歌,仅仅停留于口的,叫“歌”。而真正落实在笔下的,才叫“诗”。也就是,所谓“诗歌”意思,就是先“诗”而后“歌”。歌或不歌都是诗。即,文字作用,或者叫“视觉作用”,远远大于“听觉作用”。也就是说,即使你不会任何吟咏诵读,都不影响你成为优秀诗人。
如此,也可以印证“诗言志”。所谓“诗言志”就是道己心。己心给谁道,当然只能给自己道。但凡诉说于人,必然失之纯真。只有面对自己,那才是本心映照。也因此,写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场面对自己内心的“映照”过程。沉淀以往,净化灵魂,菩提以修,唯我唯心。
也因此,诗人的第一要素,就是“独”。不独无以返照,不独无以凝神,不独无以纯净,不独无以修真。能真正守住一个“独”字,肯定是修行有道。大家都在说“诗与远方”,知道这个“远方”是指哪里吗?世界上最远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内心。诗人的内心,就是大世界。
现在,一个诗人的成长之路,就比较清楚了。这是一条修炼之路。修真炼魂,养气凝神,霞飞云照,日月我心。总的方向,就一个字,那就是“美”。因为只有“美”,才会成就一个诗人。如何美起来,那么,就从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开始吧,那就是我们神思以度的汉字。
汉字,不是你会说汉语就算会使用。而是,不仅会说,还要会写。不仅会写,更要会画。不仅会画,也要会听。最重要,要去品。用文字,体现我们的审美力。因为汉字本身的内涵就无穷,所以,它也是一个修炼之道。认知汉字、品味汉字、理解汉字、驾驭汉字、融化汉字。
如此,汉字,是一个诗人,或者说是一个文化人,必修之路。修汉字之道,就要有意识地脱离“白话文”的惯性。我多次分析白话文,并不是弃用白话文,而是,不能满足于白话文。将中国文学降低到最低的文化档次,就是白话文。白话文所成就的,不论诗文,尽皆下品。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不论习惯与否,我们都要开启一场诗学修炼。就算当一次回归,就当是一次蜕变,就当是一次回乡,就当是一次认亲。我们,本来就有的灿烂文明,为何要自甘堕落。我们说:崖山之后有中国,因为汉字不灭;明朝之后存华夏,因为诗道永存。
2011年底,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龙年,舍得应朋友之约,题写了《龙吟三十韵》。以《平水韵》的三十平声韵部为韵,分押三十首七律。水平很一般,但却是系列的“心情”之作。为引导初次接触近体诗写作的朋友,所以,不揣浅陋,以为举例。至少自己所写,体会自然深。
韵押【上平四支】,发现是一个很宽的韵。宽韵从容,却也容易挑花了眼。遇到窄韵的时候,多用心思,多换角度去琢磨,以契合韵色。但遇到宽韵的时候,则不用理会韵部韵字了,随意去写,写完了就查对一下,确保不“落韵”,一般情况,有点写作经验的都不会写错。
因为是“限韵”写作,所以,第一步考虑的是韵部的确认。不要小瞧押韵的作用,不同的韵色,体现的情味是不同的。至于情感是怎么与声韵对应上的,体会一下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就理解了。所以,每次写诗的时候,尽量考虑一下选韵的问题。方法是,脱口而出就是最佳。
欲成一首诗,有情感块垒催动,也好说。最难的是,命题而来的写作,其实是没有情感基础的,却要写出情感专属体裁“诗”,这就不能轻易动笔了。写作之前的“沉吟”是必须的。沉吟个啥呢?不是措辞,而是,寻找情感的味道。而情感的味道在哪里呢,当然在往事之中。
回首以往,百感交集。悲欢离合,自不必说。三千红尘,恩怨亦多。沧桑以往,忽然就生了厌倦之意。想其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力不从心,就想到了避世。曾对朋友戏言,既然没赶上“竹林七贤”,那就做个“竹林一贤”吧,自得其乐。
所以,就得到了一句“平生懒却应酬迟”。世俗的应酬,都是人情啊,又怎么能轻易推脱得掉。于是乎“匿影不教凡俗知”,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去找一片竹林,做那“竹林一贤”去,逍遥乎哉,也是乐趣。这两句,也算语出自然吧?因想以往而生厌,因厌世俗而遁竹林。
要注意这样的语言要求,自然,却不失韵律;率性,却少有废话。“平生懒却应酬迟”(格律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匿影不教凡俗知”(格律为“仄仄仄平平仄平”)。起句押韵,对句以“对”。这些格律基本知识,我是熟练了,潜意识里就这样写了。但如果初学者呢?
初学者对格律不熟悉,也没养成平仄交替的习惯意识,那么,先不用考虑平仄,先按字数写出来再说。比如写成“一辈不喜应酬时”(仄仄仄仄仄平平),字数对了,就是第一步,押韵的韵脚对了,又是一步好棋。检查一下,发现平仄错了,那么,把错的地方调整过来就好。
写作的时候,第一感觉特别重要。包括脱口而出的那声调,其实,都是诗意的原汁原味。如我这样熟悉格律的,随即张口就容易合乎平仄格律。而那些平仄不熟练的初学者,第一句的时候,千万不要拘泥在平仄对不对。因为,平仄校正很容易,但是,第一感觉找回来就难了。
我写这二句,是因为我当时就是这样的心情。因为想到俗尘就觉得累,不想应酬就避开。就这么简单。这种心态,其实也隐含着一种“不甘”。或许是孤傲心,或许是清高态,或许就是自欺欺人,都不重要。但这种情味,也只有在自然放松的时候才能写出来。这也为全诗定了基调。
这个基调,不是真正的厌倦红尘,而更多的是不甘之心。不理凡俗,自有凌云。那么,“匿影”就是次要的,而“志向”才是主要的。这种“高逸远志”才是真正的诗意所在。那么,后面的语句,就顺其自然了。于是乎,随手就写了“对酒西秦分渭水,潜蟠东洛为花期”。
说是随手有点吹牛,其实,随意的是情调,而修辞造句,即使咱自负才高七斗,也必然需要雕琢一番。因为,这二句,叫“颔联”,写到这里,其实就已经开始进入七律诗的“腹地”了。七律,一般要求是中二联对仗。这颔联当然就需要对仗句了。前后二句要符合对仗规则。
如此“对酒-潜蟠”“西秦-东洛”“分渭水-为花期”。这种对仗,仅仅词性对应还不行,仅仅平仄错落了也不行,还得考虑前后句义的虚实对应。也就是舍得诗派主张的铁律之“前实后虚”。整体看,基本都做到了前实后虚。尤其是“分渭水-为花期”,渭水是空间,花期为时间。虚实分明。
前面两联,又是“懒却应酬”、又是“匿影”、又是“潜蟠”,这也太低调了,这么低调也不是咱性格呀。那么,忍无可忍则无须再忍,第三联(颈联)就把意境开阔起来,境域驰骋,逍遥得气。于是,笔力就宕开了,一挥而就,那就“风云我自逍遥渡,星斗谁堪仓促移”。
如此,就造成了“先抑后扬”的效果。前面两联的藏匿,至少在客观上,为颈联的高扬而做了铺垫。压抑一下,那叫忍,如果总被压制,那叫“垮”。所以,到第三联,就不能再忍了,这一联也叫“转联”。转,就是一种质变、就是一种爆发、就是一种升华,颈联,诗意高光处。
第三联的对仗,依然是一种时空之错落。前面“风云我自逍遥渡”是一种空间领域的纵横,而“星斗谁堪仓促移”就是一种白云苍狗般的时间跨度了。而颈联在句法上,也尽量要避开前面颔联的模式,减少雷同的痕迹。这点非常重要。联和联之间,也要体现出一种“错落感”。
第一联(首联)是“起”,第二联(颔联)是“承”,第三联(颈联)是“转”。那么,最重要的一联来了,收官之“尾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如何收尾,决定着全诗的成败。有如那接力赛跑,前面都跑的非常出色,遥遥领先,你最后跑一个大跟头,那哪行。
不要忘记,我这组七律的主题是写“龙”。这要求每一首都必须带有“龙”意或“龙”象。所以,前面几联的所形容,都是在形容一条龙。当然,写诗嘛,诗言志,言的是咱作者的志,并不是言“龙志”,借龙言己,而已。所以,所取的景物意象、行为动作等等,皆须符合龙的特征。这前提下,再考虑如何喻己。
虽然前面隐喻很明显,但是题面要求,还是要体现出“龙”的意象,那么,就以龙的前世今生来形容“未忘身前香草扣,一声吟啸在辰时”。成龙的途径有很多,但不论是谁,成龙之前,都注定是默默无闻。“香草扣”是一种比喻,或者是结草衔环,或者那一念前缘,谁知呢。
这四联八句的排布,依次而下,自然推进。但却需要遵守一个重要的写作规律,那就是“章法”。也就是,这四联分别对应了“起承转合”这四层意境。章法,也叫“结构”,也叫谋篇布局。其实,就是要求诗的完整性。诗的章法,其真正意义,就是与大自然的节奏相呼应。
关于章法,我在舍得诗院做过一次专题讲座,题目是《谋篇布局》,今天课后可以去参详。写诗之章法,有如谋事之计划、工程之蓝图、战争之谋略、音乐之篇章。写诗虽然具有情感的自由流动性,但那是“效果”。真正实现,还得需要布局。
当然,我写的这首七律,其中肯定还有更多的千回百转,更多的甘苦自知。那又如何呢,诗写的好不好,能不能感动别人,自不必太在意,先感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一首七律就这样完成了:
《龙吟三十韵》之四
平生懒却应酬迟,匿影不教凡俗知。
对酒西秦分渭水,潜蟠东洛为花期。
风云我自逍遥渡,星斗谁堪仓促移。
未忘身前香草扣,一声吟啸在辰时。
图片
诗,一定是有故事的。因为故事,所以难忘;因为难忘,所以轮回;因为轮回,所以吟啸,一声吟啸在辰时,曾经多少天劫泪。七八五十六字,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非常多的内涵。所以,七律,唐朝诗人写了,宋代诗人写了,元明清的诗人也写了,今天的我们依然在写。
微刊后面附加有我写的《龙吟三十韵》的完整篇,不怕献丑,只为诗词写作的初学者,抛砖引玉,垫砖铺路。时间关系,今天先讲这些。感谢大家的温情陪伴。下周三,我们不见不散。
图片
龙吟三十韵
(向上滑动阅读)
舍得之间
(一)
一吟天地起神风,洒尽甘霖又向东。
十二楼前踏金阕,三千界外破樊笼。
每提墨笔追云影,常对春秋笑叶公。
闻道欲诗惊岁晚,五湖烟景不相同。
(二)
十年风雨不从容,回首江南暮色浓。
几度莺啼双影醉,一朝玉碎半杯慵。
天涯音断家何在,野渡衣寒梦里逢。
悔却当时离别急,雄心摇落未成龙。
(三)
二十五弦弹破窗,流音一抹暗青缸。
闻声玉兔归残月,掀水苍鳞涌大江。
锦瑟尘飞君影在,甲辰岁接我心降。
闲愁散去还品茗,隔壁又听唐宋腔。
(四)
平生懒却应酬迟,匿影不教凡俗知。
对酒西秦分渭水,潜蟠东洛为花期。
风云我自逍遥渡,星斗谁堪仓促移。
未忘身前香草扣,一声吟啸在辰时。
(五)
夜梦几时高处飞,烈山帝子久相违。
神游玉阕杯犹劝,浪引浮槎宴不归。
道我醉来云托月,任他花落是如非。
忽闻百草含香透,半幅河图掩翠微。
(六)
潜入桃源觅晋书,不知身外世何如。
泛舟桑落邀梅鹤,采菊商山问草庐。
翻却闲云奇梦远,陶然野老故交疏。
酣余瑞雪前窗挂,方觉流年一岁除。
(七)
谁说描蛇不添足,踏云腾起帝王孤。
但凭蟠曲藏风雨,直仗威严震洛图。
一叶春秋音未续,千年香火道相扶。
而今飞雪飘零近,疑是瑶池碎夜珠。
(八)
波涌泾阳云压低,冰清公主雪中凄。
泪飞不接家乡月,雁绝难传儿女啼。
邪正抑扬看柳毅,悲欢离合结夫妻。
莫言神话人间远,须把楹联沾酒题。
(九)
天津晓月邀诗酒,洛浦秋声近帝槐。
此处从来多国色,高楼鼓吹滥觞牌。
一城王气龙蛇脉,千载风流水席斋。
每向香山觅唐韵,擦肩红叶若神差。
(十)
远眺昆仑王母台,玉刀切就玉虚才。
三分颜色偏周穆,万里风光遗帝槐。
秦岭题诗蕴龙气,天池蘸笔洗尘埃。
逆鳞不可遥遥望,须等银钩挂夜来。
(十一)
流传远古信为真,鹰爪鲶须蛇尾身。
变化无常生九子,抑扬有道炫千鳞。
帝家图势追仙影,百姓求安拜祖神。
其实神仙也难做,不如还俗一凡人。
(十二)
十二阑干几许分,五魁独向易中焚。
人间龙脉刚柔济,海外仙山飘渺闻。
看似无形形处处,道来有意意纷纷。
鱼翔浅底云钩月,一盏清风送与君。
(十三)
吟诗最怕十三元,扰乱风骚笔下烦。
左右难分头撞鼎,正邪勿论士鸣冤。
描龙绘凤兴方起,望宋追唐声莫言。
待得消磨须发白,不知隔壁是轩辕。
(十四)
风吹暮色几多寒,横笛飞声对月残。
夜泊东吴惹乡思,身探西岭隔栏杆。
每生豪梦凌云俏,常比骄龙戏水欢。
掠去方知马蹄疾,黄花踏尽笑孤单。
(十五)
岁末悠然踏雪还,野梅几瓣暗香娴。
折来早色偷春意,缀上夕云妆远山。
疏影淡扶诗客醉,浓情又惹火龙顽。
每逢时节桃符替,小趣轻游眉发间。
(十六)
神游诗梦步青莲,笔落惊风若谪仙。
古吹千金能买壁,长安一醉可登天。
抱琴犹怕无琴影,对月常吟邀月篇。
莫问点睛须几处,遥看蜀道剑光旋。
(十七)
笳吟半拍玉龙飘,遁出阳关春色凋。
千里寒衣撕薄暮,孤烟大漠竟西辽。
曾经铁血苏武泣,尽是风痕胡马烧。
隐隐长河穿落日,江山还任我逍遥。
(十八)
残书万卷一时抛,独趁黄昏向晚郊。
落木擦肩风影错,寒鸦渡水玉花抄。
两三里外诗音旋,十五年前梦事淆。
望断闲云悲几许,九重泉底锁阿蛟。
(十九)
江湖一别不言刀,潜向梅园欲学陶。
鹤唳仙风萦白练,琴摇醉客袭青袍。
前尘如洗恩仇偃,旧梦淡疏诗兴高。
偶尔龙吟游袖底,噙来月影压狼毫。
(二十)
以诗对酒可当歌,十载寒霜镜里磨。
沪上浮尘如见问,堂前湿气不堪挪。
平生自负沧浪客,一夜功名博望坡。
成败常思卧龙影,江湖风雨又婆娑。
(二十一)
小园毕竟有梅花,寒友为邻香染家。
一袖诗风吹白雪,半壶碎玉兑红茶。
光阴如许浑忘我,世事堪怜尽漏沙。
十二轮回辰又至,隔窗疏影自嗟呀。
(二十二)
岁月应催鬓上霜,那将望眼对斜阳。
故人白鹤云山断,暮鼓寒鸦秋雨凉。
纵笔是非真自问,横看朝夕恁谁忙。
尚留几许成龙梦,不策归程有别肠。
(二十三)
蟠居太华欲藏声,未及翻身碧落倾。
高不胜寒谁伴我,叹如此寂剑悬城。
苍鳞映日天应妒,霸气遮天日又惊。
无可奈何风物里,暂收激荡品长庚。
(二十四)
昨夜西风如飒飒,朝来冬雪又婷婷。
莫非阆苑神仙醉,踢碎霞觞溅白星。
欲挽银钩钩兔影,却临壁画画龙形。
蓦然一岁容颜老,爆竹响时谁与听。
(二十五)
青驭八龙千里征,辕门祭酒北风凝。
寒堆四海狼烟起,血溅一天瑶象蒸。
我被善欺因我善,刀逢凌辱试刀凌。
缩头非是中华气,强汉豪心再度腾。
(二十六)
不信人间有此楼,登临才觉千年愁。
空中隐约帝王气,化外分明鹦鹉州。
仙鹤浮云皆梦幻,盛唐俊笔最风流。
而今我看龙形在,半截须眉天里头。
(二十七)
莫看江树入秋阴,一袭青衫闲拨琴。
信有孤芳流夜永,了无余恨挂弦音。
虚荣好似浮尘过,淡酒何如细雨深。
不舍扁舟图影去,梧桐叶下做龙吟。
(二十八)
神形潜处饮溪酣,为播风云不敢耽。
须扫春秋无史记,尾藏西北不天谭。
江东忘我霸王鼎,瀚海赠君苏武坛。
千尺传闻诗客语,拾来把盏慢看探。
(二十九)
梦里江乡绿水恬,小村烟色两三奁。
东风几度桃花淡,梅雨千寻人面甜。
伊影娉婷如隔世,我心惆怅若含盐。
桃花换做雪花落,新岁何时香满帘。
(三十)
吟过平水笔轻衔,窗外晨风犹自喃。
常看闲花轻薄落,原来冻雨也平凡。
殷勤因有龙催意,放肆皆由诗满衫。
杯酒君前君莫笑,瑶池醉后递飞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